加强名人档案征集力度 传承嘉定教化文脉
名人档案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名人档案的建设工作是加强档案资源建设、丰富馆藏、改善馆藏结构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嘉定区档案馆不断加大名人档案的征集力度,进一步做好名人档案的利用工作,充分发挥名人档案的特殊作用。
一、概况
嘉定——这座有着800年历史的古城,文化昌盛、人才辈出,历史上涌现出像抗清英雄侯峒曾、黄淳耀,西洋火炮专家孙元化,“一代儒宗”钱大昕,“民国第一外交家”顾维钧,“味精大王”吴蕴初等一批杰出人物,他们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丰富的名人资源,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嘉定区档案馆开展名人档案征集和利用工作的重要基础。
上世纪90年代末,嘉定区档案馆开启名人档案的建设工作。在各级领导的重视、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此项工作稳步推进,有序开展。目前,嘉定区档案馆馆藏名人档案涵盖了各个时期、不同领域的各类名人百余位。名人档案的种类也相当丰富,有手稿、书画、生活用品、照片、视频、出版物、证件、奖状、聘书等,涵盖了名人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近年来,在馆藏名人档案不断充实的基础上,我馆逐步加大对名人档案的挖掘和利用,通过举办展览、进学校进社区举办讲座、各种平台发布编研文章等方式,开展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名人档案的社会教育功能。而围绕名人档案开展的一系列工作都依托于名人档案的征集工作,因此,做好名人档案的征集工作是名人档案建设工作的重要基础。
二、名人档案征集
名人档案与一般档案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方面,大部分名人档案都是留在其后代或生前密切联系的人员手中,获取征集线索的难度较高;另一方面,名人档案属于私人所有,且具有一定的个人保存价值和经济价值,这也加大了名人档案征集的难度。为了做好名人档案的征集工作,嘉定区档案馆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名人档案征集方法。
“三顾茅庐”
于光远祖籍嘉定,他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经济学家,于光远长期从事科学管理与理论研究工作,精通多门学科,学术造诣深厚,是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有“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之誉。他是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稿的起草者之一,是中国当代体制改革中思想理论界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勤于笔耕,一生著书一百余部,达两千多万字。
2015年,嘉定区档案馆征集到于老的著作、手稿、聘书复制件、生前使用过的物品以及大量珍贵照片400余件。“于光远同志生平陈列展”也在次年的一月份,于嘉定区档案馆内开幕。
大批高质量的名人档案征集进馆并非一蹴而就,早在2008年,我馆领导经多方打听,找到了与于老长期保持联系的嘉定地方志专家,通过他的牵线搭桥,与于老取得联系,局领导更是亲赴于老北京家中探望,表达了征集意向。由此,促成了我馆与于老的第一次会面,但征集工作并没未有实质性的进展。2009年,嘉定区委领导再次赶赴北京探望于老,表达了嘉定区委领导对此项工作的重视。2013年,于老去世,但征集工作并未停滞,我们又与于老的夫人取得联系,在嘉定区领导的高度重视下,由嘉定区政府向于光远的夫人发出商请函商洽征集于光远资料的相关事宜,至此征集工作取得新的进展。我馆在几年时间里多次探望关心于老,并对资料进馆后的利用工作提前谋划,也取得了于老家属的信任。2015年,局领导再次赶赴北京与于老家属接洽,最终促成了400余件名人档案的征集进馆工作。
做好征集走访、接待工作是提高征集概率的重要关键环节。一次次成功征集的背后,耗费了档案征集工作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与征集对象沟通的过程中,强调名人档案征集工作的意义,让对方了解手中名人档案真正的价值所在;努力传播嘉定的人文历史,让对方感受到与家乡血脉相连的情怀;宾至如归的对待,让对方感受到家乡人民的热情。名人档案的征集工作往往需要长时间的沟通和联系,需要我们有刘备“三顾茅庐”的精神,凭着这股耐心和坚持,使名人档案的征集工作层层深入、步步推进。
“相辅相成”
名人档案的征集和利用,看似是档案工作的头和尾,相去甚远,实际上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名人档案的征集工作是利用工作的基础,而利用工作则是促进名人档案征集工作的潜在动力。一方面,做好名人档案征集工作,提升馆藏名人档案的数量和质量让名人档案的利用工作底气更足;另一方面,利用好名人档案,让名人档案走出档案库房,让档案逐渐深入人心,深入到社会各界,提升档案馆的知名度,也能反过来助推名人档案的征集工作。
2016年7月,“沧桑事家国情——牛家与宋氏故事暨纪念宋庆龄逝世35周年图片展”在陆俨少艺术院开幕,展出了大量珍贵的图片资料均来自于牛氏后人牛恩美的捐赠。牛尚周(1862-1917),字文卿,江苏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区)人,清末首批留美幼童。他的四个子女牛惠霖、牛惠生、牛惠珠、牛惠珍为祖国的医疗、教育、艺术等事业作出了贡献。牛尚周的人生富有传奇色彩,他将妻妹倪珪贞介绍给宋嘉树,撮合了宋嘉树和倪珪贞的婚姻。这对恩爱夫妻生下了宋霭龄、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宋子良、宋子安六个子女,这些子女成了民国时期的重要人物。展览开幕式当天,结合展览的主题我们邀请了专家学者围绕展览主题举办了以“故居记忆”为题的公共教育讲座,进一步扩大展览的影响力。
此次展览的成功展出让牛恩美女士对档案馆有了深刻的印象,档案馆不仅是保存档案的场所,也是利用档案发挥档案作用的部门。她觉得把牛氏家族的资料交到了档案馆手中,比留在自己手中更能发挥它们的价值。
2016年10月,牛恩美女士再次来到嘉定,捐赠了祖母倪珪金使用过的狐皮披肩、哥哥牛恩安收藏的《魏龙门二十品》精拓本等数件珍贵的名人档案。2017年7月,牛尚周后人牛一敏女士在牛恩美的提议下造访嘉定,向我馆捐赠了她父亲牛恩安的结婚证明、母亲梁景贤护照原件等珍贵资料数十件。2017年10月,牛恩美女士再次向嘉定区档案馆捐赠牛尚周先生生前所穿的皮袍。
一系列后续捐赠工作的顺利开展印证的名人档案的征集和利用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以利用促征集,以征集助利用。我馆利用现有的名人档案资源,通过举办名人主题展览、开设名人专题讲座、发布名人资料编研文章等多种形式,开展名人档案的利用工作,充分发挥名人档案的“名人效应”,让社会大众走近名人档案、了解名人档案,为名人档案的征集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真正做到“相辅相成”。
“天罗地网”
古语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古代的战场上,了解更多的敌方信息能“百战不殆”,同样在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主动权,由此更接近成功。同样,在名人档案的征集工作中,获取信息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天罗地网”就是要获取更多的征集线索,拓展更宽的征集渠道,多层次、多维度地织好名人档案征集这张“网”。
网罗各界人士,组建征集员队伍。嘉定区档案馆在多年的名人档案征集工作中逐步建立起一支社会征集员队伍,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其中不乏有一些名人的后代,如嘉定著名药理学家张昌绍的后人、著名画家童啸秋的后人、著名教育家杨卫玉的后人等一批名人后代;也有像嘉定摄影家协会会员、嘉定地方志专家等一批有专业特长的队伍;还有来自博物馆等企事业单位的热心人士以及热爱嘉定历史的普通民众……他们或是捐赠自己收藏的名人档案资料,或是提供名人档案征集的线索,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馆内征集员队伍的不足。
拓展征集渠道,化被动为主动。名人档案与普通档案的收集有所区别,名人档案没有相应的归档制度,因此无法像普通档案那样由各部门主动移交进馆,绝大部分名人档案都要通过档案部门主动出击,才能将名人档案征集进馆。除了传统的上门走访征集,我馆征集人员不定期关注各大拍卖行、网络平台的相关信息,通过拍卖、网络征购等方式将名人档案征集进馆。为了进一步扩大名人档案征集的渠道和范围,通过网络、报纸、微信等媒体发布征集公告,面向全社会进行名人档案的征集。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媒体、新平台不断涌现,名人档案的征集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征集的渠道,将这张“网”织的更大、更密。
名人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岁月的磨砺中,他们慢慢成为了一个地区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支柱,他们已不再是主观个体,他们是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象征。我们要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的传承下去,就必须依托一定的物质形式作为载体,以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展现出来。名人档案作为这些“无形”资源的重要载体,已悄然出现在档案馆,并逐步纳入馆藏建设的框架体系中。
嘉定区档案馆作为集中统一管理史料的基地和研究利用档案的中心,将进步一做好名人档案的征集工作,利用好名人档案资源,引领社会大众去感知名人的思想和人格魅力,让名人档案更好地发挥资政、教化之作用。
(王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