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觅痕》品读之“桃溪古镇食娄塘”
《嘉定觅痕》一书已出版半年有余,嘉定区档案馆陆续收到广大读者的来信来电,纷纷表达对此书的期待与赞誉,并提出一些不足之处,小编在此一并感谢。春节假期刚过,小编为大家摘录并整理出该书下一篇章——“桃溪古镇食娄塘”中的有趣信息,给喜爱嘉定的筒子们送上新年贺礼。
桃溪人家
位于疁北地区的娄塘,早在1500年前已有人类在此聚居,唐宋年间因有何姓居住这里,时称“何庄”。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7)开始出现了集市,至明洪武二年(1369)时,以娄江(今浏河)命名为娄塘市,后改称娄塘镇,至今已有近七百年历史。
娄塘镇占地不大,但水系却十分发达,除镇西的娄塘河和贯穿古镇的横沥外,东西向的河流还有漕河泾、芥菜泾等,南北向的河道则有项泾河、野泥泾等。河道上面还架设了近20座大小不一的拱形、平架石桥,其中最著名的石拱桥是位于镇西横跨娄塘河的娄塘桥,俗称西大石桥,该桥长32米,宽3.6米,也是娄塘西最大的石拱桥。
“远于城而民聚焉者曰聚,聚落曰村,聚货曰集”,娄塘古镇在这样的过程中形成了依水而建的市镇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街道。其中:中大街俗称火烧大街,自唐起就已成聚落。大北街、大井堂等地和西面的何庄寺均是宋朝后形成的聚落。西大街自元起已为居民的集聚地。明起娄塘又相继出现了大东街、瞿家弄等。那时娄塘镇就形成了古镇现在的格局。
随着时代的前进,娄塘镇街道也有了不少变化,除了新建的民房和辟建的4条大道外,加上13条老街、8条老弄(巷),这25条街巷构成了古镇完整的交通格局,彼此纵横交错,与水系相交。除了它特有的古色古香外,民间一直流传有“娄塘街,十条九条歪”的谚语,古镇无序排列的巷道常让初来乍到的游客们迷路,但徜徉在那些弯弯曲曲,宽狭不一的巷道里也另有一番风味。
娄塘作为历史古镇,在民间也留下了一些趣闻,其一,“火烧东大街”的来源,据说在太平军占领嘉定时期,太平军焚烧了一家住宅,后延及整个街道民宅和中庙,“火烧东大街”由此得名。其二,“十七、八个大井堂”是指娄塘街道弯曲,外来者常常因不能辨清方向,不知不觉又绕到了大井堂,认为娄塘有十七、八个大井堂。当然,还有许多其他趣闻等待读者来挖掘。
古镇的民宅中至今还保留了几口古井,建于元明时期大北街的徐家水井,仍保存了古老的武康石井圈,其历史价值弥足珍贵。娄塘古镇素有共用井水的传统民俗,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由此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升华。在娄塘镇已普遍使用自来水的今天,民宅中的古井依然得到大家的青睐,并受到人们的重视和保护。
无处不在的古井与条条交错相通的街道,以及融合在一起的古镇景色,形成了民间流传至今的“娄塘街,条条歪,七曲八弯十七八个大井堂”谚语,给人们带来了诗样的意境和历史想象空间。
食在娄塘
娄塘古镇以民风敦厚商业繁茂著称,粮食业仅次于棉布业成为第二主产业,自明朝开市至民国期间,就一直是疁北的商业中心。明末时,纺织业已十分发达,销售米粮农副产品的船只桅墙林立。清末时古镇的座商曾多达百余家,加上流动商贩不计其数,四方顾客更是摩肩接踵,其热闹盛况不亚于当年的“银南翔”。
上世纪四十年代,镇上的茶馆多达十多家,古镇众多的茶馆和茶文化的发展也就成为古镇经济、文化向周边地区辐射的自然载体。而古镇的酒店则多达十多家,各有千秋,宣家后门徐永昌开设的“阿岳酒店”坐北朝南,提供各式下酒菜,深受顾客欢迎。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各类特色小吃有:劳动街的糕饼,小北街的“蒋福泰”酒酿饼、海棠糕等。
娄塘的南货店在周围颇享盛誉,解放初已有34家之多,兼营生活食用必需品、各色纸张、对联、香烛等商品。南货店中最有名气的要算宣家后门街的“公茂源”、大井塘的“陈复兴”、小北街的“唐荣兴西号”等,均有二、三开间门面,并雇有多名店员。中国特有的节日饮食文化一直是民风民俗的重要部分。每年从农历正月的春节至除夕夜守岁等传统习俗都与饮食文化有关。正月初一时吃糊涂面,清明节和七月半要吃祭饭,端午节吃“三黄”(咸蛋黄、黄鱼和饮雄黄酒)。饮食文化习俗不但丰富了娄塘“食文化”的内涵,随着它的盛行,更进一步促进了古镇的食品商业发展。
人杰地灵
娄塘虽偏处嘉定之北,但从古代至近代人才辈出,建镇以来就不乏文士武举、名人贤达。据载娄塘历史名人除明末庄烈帝愍皇后周氏外,还有明代八进士:马愈、杨豳、唐爱、时偕行、何选、李吴滋、李模、何平。明代正德年间,娄塘出了一位著名的画家、天文学家和占卜大师马轼。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娄塘的何氏一家五代十余人均任医官,名闻遐迩,其中何惠、何其厚、何其泰由于医术高明,还担任过宫廷御医。
古镇中陈姓人丁十分兴旺,人才辈出,由此被人们誉为“陈半镇”。娄塘的陈姓有数支,与陈姓并驾齐驱的是唐姓。有些姓氏进入娄塘时间和原因虽不尽相同,但多与历代战乱或家庭骤变有关,其中不乏传奇性。娄塘汤姓子孙中曾有人在朝任职,由于遭谮被贬至娄塘居住,繁衍生息至今。
历史遗迹
娄塘古镇历经了宋、元两代岁月的风雨,至明初才成镇,由于不同时期文化的融入,在那些明清时代的砖木结构民居中,不仅可看到融水、路、桥为一体的江南水乡民居,也有高脊飞檐、粉墙黛瓦、淡雅素净的高宅深院。
娄塘抗战纪念坊位于嘉定娄塘镇小东街,民国二十一年(1932)“一·二八”事变后,3月间日寇侵占娄塘,小东街被日机炸毁。是年8月,新加坡、巴生和柔佛三埠侨胞组织的筹赈祖国难民会捐巨款重建,并建纪念牌坊1座。1992年1月,其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至于其他的几座石碑坊(旌节坊等)早已不复存在了。原先位于六里的石亭移至汇龙潭内,成为园中的景点。只有清末和民国的传统民宅群落等历史遗迹,依然构成娄塘古镇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
人们呼吁将历史建筑改造为宜人的居所,有效地将历史遗产融入当代人居环境的建构中。为此,许多有识之士就希求有关部门重视娄塘古镇的保护,恢复古镇的风貌,让子孙后代将这些遗产进一步传承发展。值得庆幸的是娄塘古镇目前基本上仍旧保持它的原貌和特色,有关方面也许能通过对这些遗存进行修建而得到新的启示,让历史的文化真实地保留给后人们。
王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