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觅痕》品读之“练祁故里嘉定镇”
近日,《嘉定觅痕》一书正式出版印刷,该书由嘉定区档案馆和原嘉定中心医院医生章丽椿共同编著,包含《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嘉定县古镇市容拾忆》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嘉定县古镇市容图》两分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嘉定县古镇市容拾忆》上溯集镇创始之初,以民国至解放初为研究的重点,以直角坐标的形式展开,逐步形成了整部书稿基本特色和风格。有“练祁故里嘉定镇”、“白鹤古寺银南翔”、“桃溪古镇食娄塘”、“渔家晚归望仙桥”、“郭泽春潮钱门塘”等章节,细细寻觅了嘉定古镇的地理位置、老街古弄、历史变迁、文化世家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嘉定县古镇市容图》则详细绘制了14个古镇的容貌,详细程度至于每户商铺的名称,使读者获得更加直观的感受。本丛书堪称嘉定古镇的“百科全书”。从即日起,小编为大家推出《嘉定觅痕》品读系列文章,假如你想了解那些已经远逝的古镇,就请跟随小编的步伐共同赏读吧。
练川故里
位于上海西北部的嘉定镇,是江南的文化名镇。早在六世纪初,嘉定境内有据可查的古寺已有护国寺、南翔寺、吴兴寺、方泰寺、昆福寺、菩提寺六座。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在横沥与练祁相交处,建成了有院无寺的法华塔(又名“金沙塔”),该地标建筑也成为嘉定的名片,并成为嘉定镇的发轫地。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日(1218年1月7日),当朝批准以吴淞江为界,从昆山县析出了安亭、春申、临江、平乐、醋塘五乡设立新县,并以年号为县名,命名“嘉定县”,意即“清嘉之土,安定之地”。1992年10月1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嘉定县,设立嘉定区,嘉定镇是区行政、商业、文化和科技中心。
1937年的金沙塔
“十字加环”
南宋嘉定十一年五月,首任知县高衍孙到任后,以法华塔为中心,在练祁河与横沥河的西北建县署,四周构筑土城、开挖城河,形成了“十字(练祁河与横沥河)”加“环(内外城河)”的格局。继后又在塔南方建造孔庙,兴庙学,建造了城隍庙、社仓等,建成了嘉定县城。
“六里石子路”
民国三十六年(1947)疁城镇公所重修城内的主道,并以“东、南、西、北”加上“大街”命名。其中以西大街最长(1.156公里),南大街最短(1.03公里),嘉定民间常称它们为“六里石子路”,即指东、西与南、北城门间各相距六华里(一公里等于两华里),实际距离显然不足。
古桥拾忆
嘉定镇最早的古桥是与护国寺同龄的众安桥和项泾桥,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于嘉定的古桥十分重视,嘉定镇的高义桥,早在1960年1月就列为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1月20日又把嘉定镇的登龙桥(州桥)、永宁桥、德富桥、聚善桥列为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高义桥
“西成万户”
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建县前后,形成了以州桥为中心的新商业区。由于嘉定县的西乡多种稻,东乡多植棉,故米商聚于西门外,花商多聚东门外。1575年重修的高义桥楹联:“西成万户稻粱入,东望千艘吉贝来”,就显示了当时的盛况。但在民国十三年(1924),嘉定县深受齐卢军阀战祸破坏,及抗日战争中日寇的轰炸抢夺,嘉定镇商界损失严重。
“教化嘉定”
嘉定人文郁盛得助于教育事业的发达,江南民间素有“无嘉不成教”之说,嘉定因而赢得了“教化嘉定”的美称。嘉定镇历史上人文荟萃、英才辈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徐学谟,曾官至礼部尚书,还有以书画闻名,被施蛰存称为“晚明最后一个诗派”的程嘉燧、唐时升、李流芳和娄坚的“嘉定四先生”。明清之际,清史学家、经学家王鸣盛曾官至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光禄寺卿。嘉定镇其他的知名人物还有:教育家杨卫玉,爱国实业家“味精大王”吴蕴初和胡厥文,画家沈逸千,戏剧家葛一虹,著名报人唐纪常(笔名大郎),小说家秦瘦鸥和“浦氏三姐妹”(浦洁修、浦熙修、浦安修)等。
深宅大院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留下了许多名人故居。嘉定第一个状元王敬铭,祖宅戬浜东王家宅,定居嘉定镇东大街后,因园内有奇石“翥云峰”,故命名“翥云堂”,福宁弄附近的“齐年堂”曾是王氏祠堂。徐郙是同治元年(1862)的状元,他的故居“寿祺堂”坐落于嘉定镇南大街,大厅有楠木庭柱四根,俗称“读书楼”。其它名人故居还有:钱大昕旧居“潜研堂”、王鸣盛的“礼传堂”、清浙江巡抚廖寿丰的“诒安堂”等。以及嘉定望族周氏的“瑞芝堂”、“静远堂”等。上世纪末,在大规模城市建设中,随着大批旧房屋在旧城改造中拆除,除王敬铭的状元府硕果仅存外,其它的已无踪迹可寻。
东大街周家祠堂的大厅
文化遗存
清末嘉定曾有“疁城十二景”,即孔庙、小山堂、汇龙潭、学宫、西隐寺、魁星阁、龙门桥、金沙塔、城隍庙花园、秋霞圃、盆山阁和唐时升的读书台。巍巍孔庙,是“教化嘉定”的标志,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至今仍是全国保护最好的孔庙之一。秋霞圃是上海五大古园林之一,始建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初建时园内有十景,后历经沧桑,几经扩建,现存有扑水亭等名胜古迹二十余处,景色秀丽妩媚。
碧血丹心
明嘉靖年间,以严氏五兄弟为首组成的“严家浜”,抗击倭寇侵扰名振一时。英雄少年“石童子”为保卫县城壮烈捐躯的事迹,至今仍文为传颂。清顺治二年(1645)二月,清兵南下攻县城。嘉定人民在民族英雄侯峒曾、黄淳耀的率领下,组成义兵,浴血奋战,宁死不屈。抗战期间,日机多次轰炸县城、南翔等地。嘉定人民以碧血丹心谱写了英勇壮烈的历史新篇章。
近代历程
从清末民初起,嘉定就艰难地开始了近代化的步伐。早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城里有了第一个邮政信箱。民国二十四年(1935)7月,锡沪公路竣工,时称“江南第一大道”,全程140公里,后因终点从无锡延至宜兴,改名沪宜公路,作为沪嘉运输干道逾半个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九四九年后进行了大量市政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嘉定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8年10月,沪嘉高速公路正式通车,为中国大陆第一条达标高速公路。驱车从嘉定镇到上海市区只需17分钟。1995年,嘉定镇与嘉西乡并为嘉定镇,面积扩至17.64平方公里。后从中先后分出菊园新区、新成路街道。嘉定镇也将会成为上海西北部最美丽最迷人的一道风景线。
廖廖数语,断不能诠释嘉定镇,这个靓丽古镇的历史风貌,更多精彩内容,小编在此卖个关子,感兴趣的读者,请至区档案馆阅读浏览,共同寻觅嘉定古镇的历史渊源。
(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