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第辈出的嘉定——碑刻档案中的明代嘉定教育
档案——作为保存往事的载体——涉及了人们过去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生等。这其中,民生方面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因为,民生对于普罗大众来说是最为接地气的。民生包含诸多面相,而教育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从档案中观察民生、关注教育就是一件非常有趣味的事。
下文将阐述的是笔者在研究型课程中是如何以碑刻档案资源为依托来指导学生探究明代嘉定教育的,以及自己的一些感悟。
明朝是科举盛行的时代。我们甚至可以说当时的教育就等同于科举。有明一代,中央和地方都设有学校。对于嘉定来说,当时是县一级的行政单位,隶属南直隶苏州府,其学校被称作县学(或儒学),就是今天坐落于南大街的孔庙。
要想了解远在明代的嘉定教育,我们唯有从历史档案入手。而碑刻作为原始史料,有着极高的史料价值。因此,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们从学校图书馆找来《嘉定碑刻集》,并从中找到了《嘉定县儒学科第题名记》、《苏州府嘉定县重建儒学记》、《嘉定县儒学乡贡题名记》三篇碑文。
接下来,学生们自发分为三个小组,并分别仔细研读这三份碑刻史料。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也积极参与:碑刻中有字迹不清和残损之处,且学生的繁体字识别能力有限,这些都由教师帮忙识别、补白与辨认;学生们的文言文阅读存有能力不足的现象,这时也需要教师给予解释和翻译。此外,要想读懂这些碑刻,需具备一定的明代科举方面的知识,而学生对于这些知识是很陌生的。因此,教师还给学生们讲授了明代科举制度的知识。
这种师生互动式的档案阅读,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第一,在常识印象中,人们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将高中生与档案联系在一起的。然而,通过开展这种研究型课程,高中生与档案间的距离被大大地拉近了。这也就意味着原本只能死寂地“躺”在书中的档案变得鲜活起来,其价值得到了充分利用,其服务社会的功能亦得到了很好展示。
第二,丰富学生学习路径,拓展学习视野。而且,对于学生研究能力以及档案文献阅读能力的提升,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历史研究的趣味性,并进一步形成“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历史核心素养。
第三,有利于拓展学生关于明代嘉定教育的认知,并为一些后续的研究课题打下基础。例如通过研读《苏州府嘉定县重建儒学记》,可以得知明代成化年间的嘉定孔庙建制,这在梳理嘉定孔庙的发展历程时无疑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阅读《嘉定县儒学科第题名记》和《嘉定县儒学乡贡题名记》,能够整理出明朝洪武至嘉靖年间的嘉定举人及进士以及他们的简要为官履历,这就为研究明代嘉定的科考情况以及科举人才为官政绩等问题,奠定了基础。
第四,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教化嘉定”的认识。通过阅读档案文献,学生们很自然地看出远在明代,嘉定的儒学就非常兴盛,是一教化之乡。这其中主要体现为考取了大量的举人和进士。很明显,这种经由档案研读而得出的直接认知要远比简单、空洞的说教或者宣传来得更为有说服力。此外,像档案中“嘉定为苏大县,科第辈出。”等文字语句更是“教化嘉定”、“礼乐嘉定”最有力、最直接的史料依据。毋庸置疑,这最终将有利于学生养成对嘉定的乡土认同感,并激发他们爱乡爱家的情感。同时,他们传承和弘扬嘉定的“教化”、“礼乐”传统的责任感也必将得到培养。
(嘉定区中光高级中学 范新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