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鹿鼎记》背后的嘉定密码

日期:2023-06-27 点击数: 来源:上海嘉定

金庸的武侠小说《鹿鼎记》,通过韦小宝的虚构经历实写康熙一朝内外大事,包括擒杀鳌拜、平定三藩、 雅克萨之战、收复台湾等,涉及扬州、北京、昆明、莫斯科、台湾、钓鱼岛、少林寺、五台山等风云汇聚之地,但书中却多次提到嘉定。嘉定在清初是个不起眼的小县,连出生于扬州(扬州离嘉定不远,200多公里)的韦小宝也不知道嘉定这个地方。书中第二十四回这样写到,“韦小宝想,去嘉定大赌他妈的三次,叫做‘嘉定三赌’,又想,老皇爷和皇上都说嘉定三赌杀人太多,是件大惨事,为什么赌三次钱,便杀不少人?不知嘉定在什么地方,这地方的人赌钱本事厉害,倒须小心在意。”诙谐地表现了韦小宝的不学无术。那么“嘉定三赌”是怎么回事?书中还提到一个叫嘉定伯的人,这个人和嘉定有何关系?

韦小宝口中的“嘉定三赌”

令韦小宝摸不着头脑的“嘉定三赌” 就是嘉定三屠——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清军攻破嘉定后,三次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

中国古代各民族间的矛盾与融合一直都是金庸武侠作品的核心,其作品主题思想逐渐从“汉人皇朝的正统观念很强”发展到“中华民族各族一视同仁”,其中《鹿鼎记》是金庸武侠小说金盆洗手之作,金庸力图在书中创造一个华夏一统的民族观。在清代,嘉定三屠是满汉双方过不去的一个心结。书中塑造了一个对嘉定三屠充满歉意的康熙皇帝,以及为此而满怀仇恨的江湖豪侠;也是韦小宝用来胡诌的一个术语。因此,书中多次提到嘉定三屠:

韦小宝听到这里,更无怀疑,知道这批人是反对朝廷的志士……当年清兵攻入扬州,大肆屠杀,奸淫掳掠,无恶不作,所谓“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委实惨不堪言……(第七回)

康熙叹了口气,道:“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杀人不计其数……我要下旨免了扬州和嘉定的三年钱粮”。(第二十四回)

韦小宝忙道:“不错。也不知说过几百遍了。他说鞑子进关之后大杀百姓,大大的不该,什么扬州十日、嘉定三赌,简直是禽兽畜生做的事。他心里不安,所以要上五台山来烧香拜佛,还下旨免了扬州、嘉定三年钱粮……”韦小宝又道:“鳌拜这大奸臣害死了许多忠良,小皇帝不许他害,他偏不听,小皇帝大怒,就叫我杀他。好师太,你若杀了小皇帝,朝廷里大事就由太后做主了。这老婊子坏得不得了,她一拿权,又要搞什么扬州十日、嘉定三赌……”(第二十五回)

康熙道:“这就对了。清兵进关之后,在扬州、嘉定杀戮很惨,想到这些事,我心中总是不安。”(第二十七回)

韦小宝道:“这座忠烈祠一起,天下汉人都知道皇上待老百姓很好。以前鞑……以前清兵在扬州、嘉定乱杀汉人,皇上心中过意不去,想法子补报……”(第三十七回)

一条辫子惹的“屠城”之祸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嘉定三屠又是怎么回事呢?

嘉定三屠的导火索是所谓的“剃发令”。明末,崛起于东北的满洲部落有独特的发型特征,男子两边额角划一道直线,直线以外的头发全部剃掉,把脑后没有剃掉的头发分成几股交织起来,编成一条辫子。在战争中,辫发逐渐成为征服外民族的一种标志。清军每到一处,便要当地男性不分老少一律剃发。而属于农耕文化的汉族则有不同的发型习惯。清代之前的汉族男子,在成年之后一直留着自己的头发,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还有曹操割发代首的成语故事,可见汉族人民对留发的重视。清军入关以后,这两种文化发生激烈的碰撞。在满族贵族看来,只要汉人肯剃发,就会弃明忠清。而明官和汉人则把不剃发作为保持民族大义的表现。

22787245eea746e2b893b14d4281ec55.Jpeg

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军先后摧毁了大顺、宏光政权。是年六月初五日,多尔衮在接到清军占领南京的捷报后,给清军江南统帅多铎下令:“各处文武官员,尽命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六月十五日,多尔衮又下达了一道严厉的剃发令:“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若地方文武各官复为此事渎进章奏者”“杀无赦”。这就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恐怖政策。汉族人民普遍反感清廷的剃发令,特别是文风昌盛、知书达理的江南一带,抵制更为激烈。南明吴淞总兵吴志葵率兵赶走清廷派来的县令,占据嘉定城。进士出身、做过浙江参政的侯峒曾,联络黄淳耀、黄渊耀兄弟,主持城防,聚集乡兵,开始反剃发斗争。

七月初一起,清军江南提督李成栋率部5000人从吴淞发兵进攻嘉定。李成栋原是李自成农民军高杰部下,后随高杰投明,之后再降清军,镇守吴淞。嘉定城内号称有十几万人,但都是平民百姓,无法抵挡清军的进攻。七月初四,嘉定城墙被轰塌,清军蜂拥而入。清军的屠杀抢掠持续了一整天,城内上万人遇害。侯峒曾投河,黄淳耀、黄渊耀自缢。“自西关至葛隆镇浮尸满河,舟行无下篙处。”七月二十三日,南明游击朱瑛再度率兵进入嘉定城,以杀“汉奸”的名义屠杀剃了发的百姓。李成栋急令嘉定县令浦嶂率兵杀回嘉定,实施又一次屠城。20多天后,本已降李成栋的原南明总兵吴之番率部造反,攻入嘉定城。城内民众以为希望来了,纷纷投奔吴军。然而,吴军不过是乌合之众,清兵一反扑便溃散,李成栋恼羞成怒,嘉定城遭到再一次血洗。嘉定人民在抗清斗争中牺牲或被杀两万余人,嘉定几乎沦为一座空城,《嘉定乙酉纪事》记载嘉定三屠的惨状:“数十里内,草木朱殷”“但见室家零落,闾井萧条,白骨载道”。清军的大屠杀,造成嘉定人口锐减,土地荒芜,民生凋敝,士绅阶层几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经过长期的休养生息,直到康熙中后期,嘉定经济文化才得以恢复。

剪与不剪:都成了无形的枷锁

ab4459d09b9d46d5b1f8c82e14993d8e.Jpeg

《鹿鼎记》中康熙皇帝动辄对嘉定三屠内疚不已,并因此欲减免嘉定的钱粮赋税,在实行严酷文字狱的清朝,这显然只是作者的艺术加工。但嘉定三屠和嘉定抗清斗争却是真实存在的,这种反抗精神成为嘉定珍贵的精神遗产,并逐渐超越乡土观念和民族斗争的狭隘范畴,成为挽救民族危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武器库。在嘉定至今还能看到多处纪念侯峒曾、黄淳耀的遗迹。嘉定城西有侯黄桥,汇龙潭公园有侯黄先生纪念碑,上海大学嘉定校区的西林寺旧址有吴玉章题写的“陶庵留碧”碑,碑背镌刻着革命家吴玉章的七律诗:“长虹碧血气冲天,爱国英雄继千万,且喜纪元新世界,翻天覆地换人间。”清末,革命党将嘉定三屠的历史记忆作为革命动员的重要工具。邹容在《革命军》一书中首先提出“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开篇就写到:“我同胞看者!我同胞听者!吾读《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吾未尽,吾几不知流涕之何自出也。”鲁迅在《杂忆》中回忆道:“别有一部分人,则专意搜集明末遗民的著作,满人残暴的记录钻在东京或其他的图书馆里,抄写出来,印了,输入中国,希望使忘却的旧恨复活,助革命成功;于是《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纪略》《朱舜水集》《张苍水集》都翻印了,还有《黄萧养回头》及其他单篇的汇集,我现在已经举不出那些名目来。”吴玉章回忆革命思想萌生时曾说:“我们尤其喜爱的是明末烈士黄淳耀。他在清兵攻破嘉定之际,首先叫妻子和弟弟上吊,并说‘弟弟,你们先走吧!我随后就来’,然后自己也从容自缢以殉国。”“在甲午战前,我读的就是这类书。这类书对于培养我的民族气节和革命气节,曾起过积极的作用。”甚至北洋军中,也借此传播革命思想。时为北洋兵士的冯玉祥在回忆录写道:“有一天工兵营排长孙谏声到房里来,我正在看曾文正公家书,他就很不高兴地说:‘你还想当忠臣孝子吗?’我说:‘当忠臣孝子难道不好不成?’他说:‘当孝子,我不反对;当忠臣我可不赞成!’又说,等一会儿,我拿两本书给你看看,你就知道我的话不错了。他把两本书拿来,一本是《嘉定屠城记》,一本是《扬州十日记》。记得他给我这两本书的时候,神色上很有些不寻常,他向四周巡视了一会儿,才从腰里掏出书来。送给了我以后,很郑重地和我说:‘没人的时候,你再拿出来看,千万不要叫别人看见,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冯玉祥自述,他在看完之后震动极大,萌生了参加革命的念头。此外,章太炎、毛泽东、周恩来、魏文伯、胡厥文等都曾在著作和讲话中揄扬过这种敢于反抗的革命精神。

经过屠杀之后的嘉定,男子从此不得不“五天一打辫,十天一剃头”。有清一代,嘉定男人头上的这根辫子也是几经波折,留也难,剪也难。200年后的太平天国政权颁布“蓄发令”,明令恢复古代男子束发不留辫的习俗。太平天国在嘉定地区活动近三年(1860—1863),在许多乡镇建立了地方政权,志书记载:“伪官(太平军)由守城之贼委用,绾发辫,盘额,蓝巾绑头,垂其两端……”。勒令全镇民众必须蓄发,严禁剃发结辫,对拒绝蓄发者,太平军予以严惩,“有再剃者杀无赦”。太平军撤离后,人们认为“长毛既遁,官兵且至”,便“争先剃发”。人们对辫子的态度从拼死抗拒到被迫接受乃至习以为常,辫子逐渐成为男人的脸面。从清末民初嘉定的地方报纸《疁报》可以看到,在清末嘉定的民间纷争中,对一个男人最大的侮辱就是一刀剪去他脑后的辫子,正如鲁迅在《阿Q正传》里写的那样,剪掉辫子“弄得不像人样子了”。但先进的嘉定人,也在推动剪掉辫子。1910年,《疁报》报道:“驻意大利公使吴宗濂(嘉定人)发长电到京,极陈剪发易服之关系,请速实行,闻此举为陶贝勒所深许,监国得电后尚未决行。”辛亥革命胜利后,县军政分府民政部于1911年11月21日发布公告,劝谕全县民众剪去“胡尾”——辫子,百姓反映冷淡。年底,南翔镇有个叫匡二台的小学毕业生,在上海读书,响应号召剪去辫子,回到南翔后,当地人见他没辫子都很惊异。在徐行,仅有张溯桥、顾树明两人为倡导新风,于光复后剪去辫子,反受到乡民的讥讽,而广大百姓甚至政府职员仍然还留着辫子。

从清代嘉定男人对辫子的态度可以看出:根深蒂固的风俗习惯很难改变,但在外力的强制作用下一旦改变,新的风俗习惯就会具有同样旺盛生命力;留辫剪辫如此,移风易俗,建立文明新风也是如此。

嘉定伯的美人计

《鹿鼎记》二十二回,韦小宝在云南邂逅陈圆圆。陈圆圆向韦小宝道起自己身世:“崇祯天子的皇后姓周,也是苏州人。崇祯天子宠爱田贵妃,皇后和田贵妃斗的厉害,皇后的父亲嘉定伯将我从妓院里买了出来,送入宫里,盼望分田贵妃的宠”“崇祯天子忧心国事,不喜女色,我在宫里没耽得多久,皇上就吩咐周皇后送我出宫”。嘉定伯有意结交手握重兵的吴三桂,在宴请吴三桂的家宴上,让陈圆圆出来歌舞娱宾,被吴三桂看中要去。后来,李自成攻破北京,陈圆圆又被李自成掳去,继而导致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投降满清,带领满清攻灭李自成的大顺政权。

那么这位善使美人计的嘉定伯又是何许人也?

《娄塘志》(引自《明史·外戚列传》)记载:

周奎,庄烈帝周皇后父也。崇祯三年封嘉定伯,赐第于苏州之葑门。帝尝谕奎及田贵妃父宏遇、袁贵妃父祐,宜恪遵法度,为诸臣先。祐颇谨慎,唯宏过骄纵,奎居外戚中碌碌而已。李自成逼京师,帝遣内侍徐高密谕奎,倡勋戚输饷,奎坚谢无有。高愤泣曰:”后父如此,国事去矣。”奎不得已,奏捐万金,且乞皇后为助。及自成陷京师,掠其家,得金数万计,人以是笑奎之愚云。

崇祯帝朱由检在做信王时,周氏选入信王宫作了宫女,其父是嘉定娄塘人周奎。周氏后因“婉淑贞静”,晋升为信王妃。朱由检继承皇位后,信王妃被册立为皇后,周奎因此当上国丈并被封为嘉定伯。其后,就如《鹿鼎记》中所说,周贵妃和田贵妃争宠,周奎回到老家嘉定(明代,嘉定属于苏州府管辖),在苏州,遇到了陈圆圆,并将其收为义女,用于和田贵妃争宠。崇祯忧心国事,无心美色。后陈圆圆又落入吴三桂手中。李自成攻入北京后,李自成大将刘宗敏(《鹿鼎记》中写的是李自成)霸占了陈圆圆。也有一种说法是崇祯帝田妃之父田宏遇将陈圆圆从苏州掠至北京,先后送于皇帝和吴三桂。

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农民军攻破北京城后,周皇后在丈夫崇祯监视下自缢身亡,崇祯在煤山上吊身亡。周皇后所生的两位皇子朱慈烺(太子)、朱慈炯被李自成俘获,李自成兵败后不知所踪。农民军将崇祯帝后葬入田贵妃的墓中。清朝入主中原后,将这座葬有崇祯帝后的妃子坟命名为“思陵”,并改葬崇祯帝后,营建地上园寝建筑。生前水火不容的周皇后和田贵妃,死后却不得不共享一窟。

8746016f5d7c418599c8f78edfd74221.Jpeg

1644年,大明帝国在李自成等起义军攻打下,军饷不足,节节败退,崇祯下令皇亲国戚以及文武百官捐赠白银充作军费。令太监先跟嘉定伯周奎借钱凑饷银,周奎虽富可敌国,却表示家中没有剩余钱财。周皇后训斥周奎一顿,周奎不得不拿出5000两白银。周皇后又偷偷变卖金银首饰之后换来5000两白银,交给周奎,让他以国丈名义捐款。周奎收到白银后却扣掉2000两,才勉强将剩下的3000两白银上交国库。一时满朝王公大臣也纷纷效仿周奎哭穷。北京城被李自成军攻陷后,李自成手下很快就找到周奎等王公大臣,勒令他们捐银助饷。周奎仍然想一毛不拔,农民军可不惯着他,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逼迫周奎的老婆与儿媳自杀,又杀死周奎的儿子。周奎被李自成用皮鞭不停地抽打,快要断气时,才迫不得已交出藏在家中地库里的巨额家财,不久周奎就愤恨而亡。《石匮书后集·传信录》记载,太子朱慈烺逃出了北京城,但没有生存能力,逃到外祖父嘉定伯周奎家中,周奎怕连累了自己,向清廷举报了自己的外孙。这些记载都显示嘉定伯在民间口碑不佳。

嘉定伯周奎身为国丈,家财万贯;包装陈圆圆,使用美人计;在大明危亡之际,却一毛不拔;城破后,亿万身家化为乌有,丢掉全家人的性命。看似小聪明,却鼠目寸光,不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国家亡了,个人再多的财富又如何守住?终沦为笑谈。

(吴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