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区志(1993-2010)》解读六
上海国际汽车城的决策与规划
1997年3月,嘉定区成立发展汽车产业领导小组。2000年,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上海国际汽车城的决策。是年,制定汽车城结构规划。2006年,制定“十一五”规划。2010年,制定“十二五”规划。
决策
2000年6月15日,市委提出建设上海国际汽车城的构想,强调要突破现有行政区划界限,建设具有辐射功能的汽车城。2000年11月,市委对嘉定提出“高起点做好汽车城规划,加大环境建设力度,做好人才规划”3点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嘉定区完成《关于建设上海国际汽车城的研究》《关于中国加入WTO对嘉定经济的影响调查》《关于加快发展上海汽车城的研究》和《关于上海汽车城建设目标的研究》等课题。2000年12月,嘉定区会同市政府相关委、办、局赴德国、美国、日本考察汽车城建设,形成考察报告。
2001年2月,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安亭地区建设一座集汽车生产、零部件生产、汽车展示博览、汽车贸易销售、汽车保税仓储与现代物流配送、汽车科普教育、汽车信息服务、汽车体育文化等多个功能于一体的国际性现代汽车城。”2月21日,嘉定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议:力争“十五”期间基本建成汽车城,使之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最大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世界著名汽车品牌的展示销售中心、二手车交易基地、零部件集散基地、发展汽车产业的人才集聚高地、汽车产品的中试和科研基地。3月22日,市发展计划委员会联合市经委、市规划局、市体育局、嘉定区政府、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简称上汽集团)、上海物资(集团)总公司(简称上物集团)、同济大学等单位,撰写完成《上海国际汽车城总体策划方案》,提出建设上海国际汽车城的总体定位和功能设计。9月11日,市政府批复同意《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结构规划》,同意上海国际汽车城的规划范围、城镇性质、规模、布局结构、道路交通系统、绿地景观及开放空间,以及市政基础设施规划,重点建设制造区、核心区、研发区、教育区、新镇区、赛车区六大功能区。
2001年4月5日,市政府成立上海国际汽车城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市计委、嘉定区政府、市经委、市建委、市外经贸委、市商委、市教委、市科委、市公安局政治部、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工商局、市旅游委、市体育局、市规划局、市房地资源局、市交通局、市政局、市绿化局、上海海关、上汽集团、上物集团等22个单位和部门为成员单位,作为汽车城开发建设的决策机构,负责汽车城建设的领导和协调工作。5月13日,上海国际汽车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揭牌,具体负责汽车城开发建设中涉及的政府事务。是日,上海国际汽车城发展有限公司(筹)揭牌。7月21日,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明确上海国际汽车城发展有限公司和上海新安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在汽车城开发建设中的职责分工和相互关系。7月24日至9月28日,上海国际汽车城发展有限公司、上海新安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10月更名为上海国际汽车城新安亭联合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国际汽车城置业有限公司、上海国际赛车场招商有限公司等开发公司相继成立。上海大众工业园区升级为市级工业园区,更名为上海国际汽车城零部件配套工业园区。
2001年9月28日,上海国际汽车城全面建设开工仪式在安亭镇举行。开工仪式上,上海汽车工业质量检测研究所建设指挥部、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建设指挥部、上海二手车交易市场建设指挥部揭牌,参与上海国际汽车城建设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宣布入驻上海国际汽车城。上海汽车工业质量检测研究所扩建改造项目——上海机动车检测中心、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工程(后扩展为同济大学嘉定校区)、上海二手车交易市场新建项目、沪宁高速公路上海国际汽车城立交桥工程、上海国际汽车城核心贸易区的桥梁道路工程及安亭新镇道路建设工程等汽车城配套建设工程项目同时启动。
规划
上海国际汽车城建设规划包括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两方面内容。《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结构规划》、《汽车城“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上海国际汽车城核心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从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城市设计、产业经济、公共服务、社会民生、环境保护等方面相互交融、互为支撑。
2000年12月,安亭镇和国际汽车城核心贸易区的形态规划设计招标,德国和香港2家规划设计所中标。2001年3月,市政府同意德国施拜尔公司设计的汽车城规划方案。2001年5月,德国施拜尔公司完成《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结构规划》方案。该方案包括总体规划层次的结构规划和核心区、安亭新镇等详细规划,以及汽车城道路系统红线规划、F1赛车场选址规划、汽车城市政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提出上海国际汽车城的发展定位、规划范围、城镇性质、城镇人口发展规模及用地规模,并提出上海国际汽车城总体定位是:立足华东,充分依托市场需求,辐射全国,充分体现上海的经济、贸易、金融、航行等综合功能,面向世界,充分显示连接全球汽车贸易的管道效应,成为国际汽车厂商开发中国及亚洲市场的首选区域和国外汽车以及零配件进入中国市场主要集散地,成为国内外汽车厂商、代理商、经销商云集,全世界著名汽车品牌荟萃,集汽车贸易、博览、物流、服务、科普、体育、旅游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国际汽车文化贸易园区,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的国际汽车贸易中心、博览中心、物流中心、研发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
《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结构规划》同意上海国际汽车城城镇性质,依托现有汽车制造业基础,以上海国际汽车城核心区建设为动力,建成全国最重要的汽车产业(包括生产、研发)和贸易基地,建成上海市郊特色风貌鲜明、配套齐全、设施完善、居住适宜的现代化城镇。城镇规模、城市化水平、城镇建设用地、配件制造区用地,逐步成片滚动开发。上海国际汽车城布局总体向南部发展,形成上海国际汽车城核心区、新镇区、老镇区、汽车制造区、配件制造区、教育园区、黄渡镇区七大功能组团。同意上海国际汽车城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绿地、景观及开放空间规划、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初步同意F1方程式赛车场选址。确定上海国际汽车城总面积为68平方千米,西起江苏省昆山市交界,东至盐铁塘(后至漳浦),北起郊区环线,南至沪宁高速公路。
2004年,嘉定区政府在紧邻上海国际汽车城的外冈镇规划设立上海国际汽车城产业园,面积为9.5平方千米,东至嘉松北路—庙泾—吴塘河,南至恒谐路,西至高压走廊—顾浦,北至陆泾路(喜泉路)。上海国际汽车城总面积77.5平方千米。2009年6月,汽车城区域总面积98.78平方千米,其中上海国际汽车城核心区区域面积由12平方千米增加至25平方千米。
2006年11月9日,上海国际汽车城建设领导小组通过《上海国际汽车城“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确定“十一五”发展总目标,提出“十一五”期间主要任务和举措。发展目标是2007年基本建成重要基础设施和骨干功能项目,2010年基本实现以汽车研发为重点的产业综合功能开发,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综合性汽车产业基地。安亭及周边地区完成人口导入和集聚,提升区域经济总量和服务功能,率先实现郊区城镇化。主要任务是以汽车产业自主创新为突破口,构建汽车产业链,加快形成汽车产业集群;加强区域建设和管理,提升上海国际汽车城综合服务功能;按照中心城区标准,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加快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车研发及成果转化。重点举措是搭建公共研发与企业研发2个研发平台,重点培育产学研结合的汽车研发功能,成为上海实施科教兴市的重要战场。
以发展汽车服务产业和汽车运动休闲为抓手,培育汽车贸易、博览、体育、休闲、文化、娱乐等服务功能,构建以汽车文化为特色的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自主创新,大力发展以汽车电子为核心的关键零部件制造和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的自主品牌汽车研发,形成大众整车生产、零部件生产和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三大生产基地。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形成功能完善、布局结构合理的新市镇及居住社区两级城镇体系和安亭新镇区、老镇区、农民居住点、预留备用地四大居住板块的城镇化基本框架。加快公共事业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供电、供水、供气和信息化等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将上海中心城区部分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优质资源向汽车城及周边地区延伸,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
2010年4月,《上海国际汽车城核心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确定国际汽车城“十二五”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发展目标是进一步发挥汽车制造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提升汽车研发、设计在国内的领先地位,促进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培育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及地面交通产业链,基本建成产业特色鲜明的综合性汽车城;进一步推进汽车城核心区的城市化建设,不断完善综合配套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城市人口结构,不断培育汽车文化氛围,初步成为高层次人才集聚的、具有高端城市功能的国际化汽车城。主要任务是在保持传统汽车产业优势的基础上,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力争形成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依托已有的汽车研发优势及上海汽车工程研究中心的带动作用,发挥同济大学的学科优势与知识溢出效应,力争使汽车城核心区成为汽车研发、设计高地以及科技创新摇篮;以“一核两翼”发展战略为依据,加速推进核心区城市化进程,力争缩小与中心城区在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上的差距;充分整合已有资源,提升汽车贸易能级,发展旅游会展经济,促进“商旅文”联动发展,使之成为汽车城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重点举措是建设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建设以新能源汽车国际示范为特色的低碳城市实践示范区;建设“上海国际汽车城研发科技港”“上海国际汽车城同济科技园”;初步建成新的城市中心,推进站点周边区域联动开发和大型居住社区建设,完善核心区综合交通体系,促进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建设国家级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扩大零部件贸易规模;举办以汽车体验为特色的“商旅文”活动,提升贸易旅游会展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