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区志(1993—2010)》解读三
嘉定人民生活
1993年后,嘉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和城镇居民在收入、支出的水平和结构方面都发生显著变化。居民收入来源多元化,收入水平提高,带来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消费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吃、穿、用、住等最基本的消费,消费结构从量的变化向质的提高转变,消费需求向“吃讲健康,穿讲时尚,住讲宽敞,行讲便捷”目标迈进。主要表现为:用于食品、衣着的消费比重逐渐下降,居民把更多的钱投向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健身、旅游及医疗保健、养生等享受型消费上,消费需求结构趋于合理。
20世纪90年代嘉定百货商店
1996年农贸市场
1993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嘉定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加。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由1993年的3171元增至2010年的15262元;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由4488元增至26611 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从1993 年的2746 元和4406 元增至2010年的10830元和16153元。
1996年,嘉定制定一系列改革政策,给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农业生产率提高,大批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国家连续2次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93年的3171元增至6224元。1997—2003 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放缓。2004—201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制定逐步减免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等一系列惠农举措,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有所回升。这一时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企业分配制度改革推进,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因工资制度改革而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攀升。2006 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561 元,至2010年达15262 元,先后突破10000 元和15000元大关。
1993 年,嘉定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1.2 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45 平方米。2010 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9.6 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66.7 平方米。嘉定区农村居民传统为同姓聚居,也有两姓或以上同宅的。农村村宅分散,大多四周有河
道或道路包围。房屋朝南向的居多,也有少数朝东的。进入80 年代,农村居民住房按照规划集中建造在居民点,平房翻建楼房或原地新建楼房。进入90 年代,部分农民改建房为买房,购买城镇商品房的人逐渐增多,出现农民居住向城镇发展的势头。农村住宅建设速度减慢,但住宅标准提高。至21 世纪,绝大部分农户建起两层或三层楼房,建筑式样翻新。90年代中期,城镇取消福利分房,住房全面商品化,住宅单套面积大多在60—120 平方米,出现三房两厅两卫房型结构,也有购买200多平方米的连体式独栋别墅。2000 年后,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一般的居民家庭都拥有1—3 套商品房,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1990年代农民住房
2000年代农村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