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行长毛兔
20世纪50年代中期,唐行境内饲养的兔以肉(皮)兔居多,品种有日本大耳兔(嘉定大白兔)、青紫蓝兔,以及少量的獭兔。同时,也有少量农户饲养本地毛兔。是时,唐行境内养兔农户不足总农户数的10%,产量不多,尚未形成一定的商品生产规模。
1956年起,国家大量收购毛兔,随之饲养毛兔的农户增多。毛兔品种以英系、法系安哥拉毛兔为当家品种。至1961年,毛兔饲养量达2715只。1963年,国家计划派购肉兔10000只,实有10094只。
1978年起,上海市畜产品进出口公司,从联邦德国引进安哥拉良种毛兔,并在唐行境内建立兔种繁殖场。德系安哥拉兔在该系列的品种中属于最好的兔种,兔毛密度高,有良好的毛丛结构;毛质好,不易缠结,呈波浪形弯曲;产毛量高,成年兔年产毛750—950克,最高达到1700克。繁殖率强,平均每胎产仔6只,最高可达12只。成年兔体重3.3—4公斤,高者可达5.2公斤。
德系安哥拉兔种在唐行地区大量繁殖后,一时全国各地采购毛兔良种者纷至沓来,有力地推动了境内养兔业的发展。至1979年5月,全公社饲养毛兔4312只,集体和农户的饲养数分别为饲养总数的50%左右。
1981年始,在唐行公社养兔场负责技术工作的周进良(原为养兔专业户),承担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嘉定县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的培育唐行长毛兔的科研项目。以德系安哥拉纯种兔为父本,以耐粗料、抗病力强、繁殖性能好、适应性强的本地长毛兔为母本,历经5年杂交选育而成。经过902只公、母兔测试,平均年产毛量1014.63克,比德系安哥拉兔增加187.56克,提高22.68%。唐行毛兔群6月龄平均体重3.78公斤,比德系兔3.37公斤增加0.41公斤,提高12.17%。9月龄平均个体重4.27公斤,比德系兔3.8公斤增加0.47公斤,提高12.37%。成年公兔4.48公斤、母兔4.62公斤,分别比德系兔增加0.56公斤和0.7公斤,提高14.29%和17.86%。
唐行毛兔群体型外貌可分2类:一类头面较长,耳宽大,耳毛较少,耳尖有一层毛球状,额部有一撮毛飘出,体型长大,四肢毛长,腿部脱毛,属A型;另一类头型略圆,耳边耳背、额、脸部有绒毛,体型大,四肢绒毛丰盛,属B型。
1987年2月24日,经江苏、浙江、安徽、上海的15名家兔专家鉴定:“唐行长毛兔是我国培育成功的第一个优质长毛兔新系,性能已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1988年,唐行长毛兔培育与推广课题组获上海市科技重大成果三等奖,周进良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
优质唐红长毛兔种的培育成功,使境内养兔业进入鼎盛阶段。其时,有95%以上的农户养兔,户饲养量20—80只不等,另有集体养兔场26个、养兔专业户近10家。1984—1986年,全乡调出种兔约6余万只,价值500万元左右,出售兔毛7万公斤,价值860万元。当时1月龄幼兔每对60元,母兔(一只)年产仔25对,年收入1500元。成年公母兔从每只百元卖到近千元。兔毛年剪4刀,收入250多元。时有:“金子、银子接下来就是兔子”;“家养5只兔,解决油盐柴米醋,家养10只兔,合家新衣做,家养50只兔,可成万元户”等说。
资料来源:《唐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