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地方志书 > 地方史料

解读《南翔镇志》▏古猗园历史文化(上)

日期:2018-09-17


解读《南翔镇志》▏古猗园历史文化(上)

古猗园位于嘉定区南翔镇沪宜公路218号,2005 年12 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 级景点。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古猗园初建于明嘉靖中期(1545~1552),初名借园,明万历年间(1604~1620),由时任河南府通判的闵士籍对老宅改扩建,取《诗经·卫风·淇奥》“绿竹猗猗”和嵇康《琴赋》“微风余音,靡靡猗猗,余音袅袅”之意取名“猗园”,由明代嘉定竹刻名家朱三松精心设计,以“十亩之园,五亩之宅”的规模,内筑亭、台、楼、阁,立柱、椽子、长廊都刻着千姿百态的竹景图案。明崇祯年间,猗园转让给地方名流贡生李宜之。清顺治二年(1645), 转让给陆姓人家。清乾隆五年(1740)前后,转让给李姓人家。

bf29ea344ad047cf98a5a8a22dcfde9b.Png

古猗园

清乾隆十一年(1746)冬,洞庭山人叶锦购得后,大兴土木,拓充园基,修葺装点,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秋竣工,因隔了一个朝代,遂在园名前加一个“古”字,名为“古猗园”。据清代沈元禄《古猗园记》记载,园坐广福禅院西,门对曹家浜,南临良田万顷,中立逸野堂,登高可揽全胜,下临鸢飞鱼跃、荷花池,东靠小松冈,三面背水,松杉滃然。沿浮筠阁向北,为垒栖廊,夹廊修竹斑驳,与荷风竹露亭相望,绿烟缭绕,气势仙然。当时增建高堂秀亭,孤山曲廊,香阁翠楼,石舫水榭,怪石假山,清溪水远,此明清建筑风致,其园林艺术构思,具有民族独特风格。

乾隆五十三年(1789)由地方人士募捐购置古猗园,作为城隍庙的灵苑,成为公众聚集的开放场所。嘉庆十一年(1806)又经募捐整修,远近香客游人络绎不绝,颇为鼎盛。同治至光绪年间,园内增建厅、堂、庵院,作为祀神、集议的场所。为了便于游客憩息,开设酒楼、茶肆,游客可在鸳鸯厅、不系舟上写诗作画,品尝闻名遐迩的南翔小笼馒头。时园基达1.8公顷。

民国21 年(1932)“一·二八”事变,日军于3 月3 日占领南翔,古猗园被侵略军占用两个多月。日军撤退后,园内房屋残墙断壁,假山崩颓,树木被砍,花草枯败。1933 年5 月,当地爱国人士朱寿朋、陈少芸等60 人署名成立古猗园整修委员会,募集银元6000 元进行局部修复,并新建补阙亭,独缺东北一角,以志国耻,取名“缺角亭”。                      

民国26 年(1937)“八一三”事变,南翔再遭战火,园内除缺角亭、小云兜及五老峰等假山怪石外,大部建筑被毁,逸野堂(俗称四面厅) 成了日军的马厩, 花木古物荡然无存。1946 年,爱国志士陈少芸等重修缺角亭,朱苏吾捐建南厅,方剑阁捐白鹤亭,当地富商捐款修复不系舟,并种植了一些乔木、花卉。

 

 

 

来源:《南翔镇志(1988~2011)》

文字摘录,图片整理:王诗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