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地方志书 > 地方史料

解读《南翔镇志》▏重建檀园、书场,新建陈列馆

日期:2018-08-15


解读《南翔镇志》▏重建檀园、书场,新建陈列馆

 

2010年3月,南翔启动重建檀园、槎溪书场,新建历史文化陈列馆工程。

0059dd83115d4b5e85cc2def5fcbdddd.Png

重建后的檀园正门

檀园为明代文人艺术家李流芳的私家园林,早已毁(原址在镇北市、横沥东、老金黄桥南堍),2010年,仅根据有关史料文字记载,作意境性重建。新檀园位于古镇中心,北靠混堂弄、西邻槎溪书场和历史文化陈列馆、东临共和街小庭院、南接人民街店铺,正门位于混堂弄5号,占地面积0.67公顷,建筑面积2032平方米。

65cafe59801043b1bd988ea5f67b214c.Png

重建后的檀园内景

新檀园2011年9月落成开园,园内除保留山雨楼、次醉阁、宝尊堂和芙蓉沜等历史景点,复建中又创多方胜景,虽于人作,宛如天开。全园布局紧凑得体,以葫芦形水池居中,厅堂环立;洞壑盘旋宛转,曲廊贯通全园。徜徉园内,如在画中。

6807b4a1b5174ae984946697c764f43f.Jpeg

步蘅舸

园内主要有宝尊堂、次醉厅、翏翏亭、步蘅舸、飞瀑流云、谷诒燕翼等景点。宝尊堂名称源于古园,为全园主厅,面阔五间,以江南园林建筑艺术经典鸳鸯厅构筑重建而成。北厅陈列李流芳之书画诗歌作品。南厅安置李流芳全身铜像一尊,悬挂“艺苑扬芬”匾额一块及明清文人所撰歌颂李流芳及檀园的诗词,以示对先贤的崇敬。次醉厅(俗称花篮厅),旧名次醉阁,为李流芳会朋晤友、饮酒作诗之处。园内碑刻共77通,包括题额和题记,共分五组。其中李流芳行迹图14通、书法16通、自书诗17通、篆刻26通,挚友“嘉定四先生”之一娄坚书草书千字文6通,全面展示李流芳的才艺、品格及南翔深厚的文化底蕴。重建时以江南古典艺韵传承与现代技术创新相结合,使得“花篮”格外生辉。厅内置画《九友图》及歌,彰显李流芳在晚明画坛之地位。翏翏亭,翏翏,长风之声;《说文·羽部》:“翏,高飞也。”意为李氏仕途不济、历经磨难,回乡息影,寄情书画,但其雄心不减、壮志弥坚。步蘅舸,蘅,出自李流芳表字“长蘅”。步蘅,乃尚贤敬仰之意。舸,又名石舫、不系舟,分为三段,前舱较高,中舱略低,尾舱建二层楼,凭栏远眺,天地开敞明亮。步蘅舸三面环水,一面接岸,欲动实静,置身其中,有行舟远去之感。谷诒燕翼为运用平雕、浮雕、镂雕和透空雕等石雕艺术而成的徽派门楼,以精致雕艺释放丰收、吉祥、舒适、安闲和荣昌子孙之意。内设慎娱室、剑蜕阁,再现李流芳生活读书的场景。飞瀑流云得名于山顶湖石形似云飘,山上瀑布直泻而下。在造型上吸取传统造园叠山理水之技法,融合现代工艺瀑布设计,是承古于今、古今合一、以今润古理念的集大成,太湖石砌之刚毅外形与潺潺流水之秀美内涵的完美组合,愈显深蕴。

be2553776d534186b620ee42cebe614f.Jpeg

芙蓉沜

重建后的檀园凝古代建筑之神韵,拓现代科技之工艺,融江南传统园林特色与现代气息为一体,被国家建设部有关专家考察后誉为21世纪初江南古典园林再造的精品力作。

 

ac83a2678ca14c8889b17df93d805527.Png

槎溪书场

南翔镇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有2家书场:1家在解放街莫家弄内名为凤园书场,1家在解放街230弄(原名书场弄)内名为南苑书场。随着文化媒体的多元和电视的普及,听众日益减少,先后关闭。21世纪初,又在原书场弄鲁班殿内辟出一部分用房作临时书场,取名为“槎溪书场”。2010年,在重建檀园、陈列馆时,临时书场被拆除,新建起全砖木结构,雕栋画粱,装饰古色古香的二层楼建筑,上下有两架楼梯,门口设在解放街258号,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固定座位115只,仍名为“槎溪书场”。

 

97f1d2d61e9e47cfa******7500e2d7ec.Png

南翔历史文化陈列馆

2010年3月,启动新建陈列馆,原址是南翔救火会,亦是旧时云翔寺钟楼的遗址。陈列馆2011 年 9 月落成开馆,位于解放街 260 号,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前后两栋两层楼仿古砖木建筑,由序厅、重大历史事件、街市老店、文物胜迹、名人望族和习俗特产等六个展区组成。

ac42ecd4f4ef4a47a9dbd1c152839d14.Png

陈列馆展厅

陈列馆开挖基础时,在地表以下一米左右,发现有二块圆形柱础石,直径87厘米,柱础石上刻有精美花纹,地坪上铺有斜纹状青砖。后经上海市博物馆考古部专家考证,系云翔寺钟楼遗址,为钟楼的底柱础石,原有四块,其中两块在解放街路面地下,在历次修筑道路时已毁。据清嘉庆《南翔镇志》记载,钟楼在明万历四十年(1613)由归道人及寺僧虚默相继募修。根据上海博物馆考古专家建议,在遗址上加玻璃框罩予以保护留在陈列馆内供参观。

 

 

来源:《南翔镇志(1988~2011)》

文字摘录,图片整理:王健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