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地方志书 > 地方史料

解读《南翔镇志》▏改造人民街

日期:2018-01-25


解读《南翔镇志》▏改造人民街

 

c1e05a0423f84152af2fbd2e524314ac.Png

改造后的人民街

1951年3月,南翔集镇10条街道的名称由街道居民大会提名讨论通过,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刚成立的中共南翔镇委员会批准公布。其中原名“寺前街”,商店集中,是全镇的主要商业街,居民认为而今是人民当家作主,故取名人民街。人民街处在双塔风貌区的核心位置。

048c9d62d87d4cd4bdc6109582dbb481.Png

大昌成南货店,清同治四年(1865)创设于寺前街(现人民街)

2008年1月,成立南翔镇老街保护改造发展有限公司,是年4月正式启动人民街、古井、古桥等改造和重建工程。改造工程中修缮商铺71家,修缮总面积4000多平方米,恢复大昌成、苏义顺、宝康(酱园)、协记、长兴楼、集美楼、日华轩、西复兴、广德堂等20多家南翔老字号店招店牌。翻修路面长490米,总面积1960平方米,恢复石子弹格路,10种管线入地(电力、电信、电视、宽带、路灯、监控、煤气、上水、下水、污水等)。

af83c09bf2da43d38dd393c5bbe1bc6a.Jpeg

香花桥(报济桥)

翻建桥梁2座,对香花桥(又称“报济桥”)、菜场桥(改造后称“永安桥”),恢复改建成拱形踏步桥。在香花桥两侧各刻桥联一副:桥西书“白鹤寺中梁朝古井,香花桥畔五代浮屠”;桥东书“古寺千年留胜迹,芳桥一径迓游人”。

在人民街改造施工中,双塔附近挖掘出两口古井(清嘉庆版《南翔镇志》中记载的梁朝井),间距13米,左右对称,在一条东西直线上,形制相同,大小稍有区别。由井栏、井台、井身、井底等部分组成。井栏,青石质,外圈为八角鼓形,内圈呈圆形。外壁一周面凿出8个长方形平面,其中一个平面上阴刻题记。东井栏由于部分缺损,题记仅见“□治十一年五月吉丹”几字;西井栏题记除个别字不清楚外,为“大明国直隶苏州府嘉定县依仁乡十二都十三都信女太□□□真助银壹两弘治十四年□月□日重建”。东井栏高75厘米,外径90厘米,内径48厘米;西井栏高70厘米,外径82厘米,内径48厘米。井底平铺一块石板。东、西井深分别为3.5米和3.2米。

b6a1a7a961824c9a9fc374280e4029b4.Jpeg

梁朝井

在古井的北面发现两根石柱的残余部分,在东西一条直线上,相距4.8米,左右对称,形制、尺寸基本相同。石柱八边形,上部残缺。根据史料记载为北宋时南翔寺的山门基础遗址。为了便于保护、展示该文物古迹,在上面加上玻璃框罩,以便游人参观。

在双塔周边修建了两处文化廊。在双塔西侧的廊墙上,按清嘉庆版《南翔镇志》翻刻了南翔镇3图,即“云翔寺图、南翔镇图、南翔水利图”,并配有楹联各一副。双塔东侧南廊墙上,按照南翔现存的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存作石刻“南翔八景”,分别是:“千年甘泉、双塔晴霞、唐幢流云、普同风荷、槎山烽火、猗园戏鹅、天恩赏月、补阙明志”,并配有楹联一副。

此外,位于人民街隆兴桥北堍长廊内,刻有元宵“走三桥”(即太平桥、隆兴桥、吉利桥)全景图,并配有诗文作介绍,寓意旧时南翔元宵夜百姓“走三桥”消灾祈福的场景,取个好口彩,是当时南翔人“走三桥”的首选。

位于太平桥和吉利桥交接处,建造观棹亭和亭内立有太平竞渡碑一块,因桥前水面开阔,是旧时端午节龙舟竞技的表演处。亭为扇形,碑的正面刻“太平竞渡”四字,并附小记,其反面刻清代诗人吕王辅记述龙舟竞渡诗一首。隆兴桥南堍,有水码头一座和脚夫搬运图一幅,原有码头已成遗址,让人们追忆历史,了解旧时南翔的经济繁荣依托水路集散的景象。岸上建廊一段,内刻当年码头工人工作图一幅,让游客领略当年码头工人辛苦劳作的场景。在隆兴桥和吉利桥的石驳上,分别设置桥神与路神的石像,好似看守着老街区域内所有的桥、路,供游客瞻仰,保佑百姓出入平安。

2008年9月28日,修缮改造后正式开街,人民街恢复昔日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木门木窗、弹石路的古朴历史风貌。老街核心部分(东起横沥、南至莫家弄、西到南华路、北至德华路)白天实行步行街管理。

 

 

来源:《南翔镇志(1988~2011)》

文字摘录,图片整理:王健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