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地方志书 > 地方史料

解读《南翔镇志》▏南翔的曾用名:“槎溪”

日期:2017-04-05


解读《南翔镇志》▏南翔的曾用名:“槎溪”

                                                                                d7bc42a5d21e4eae9161cad7fbb72be5.Jpeg

三槎水利图(原载清嘉庆《南翔镇志》),可见三条“槎浦河”

南翔古名曾称“槎溪”,由三条“槎浦河”而得名。宋元时,南翔已成镇。镇址在南翔南部,从万安寺桥向南至王家桥一带,离古代吴淞江不远,后因倭寇的骚扰和火灾,镇向北迁移。槎溪古镇的遗址在今银南翔商务区内,区内有槎溪路等。一说此河为仙翁登浮槎处,故名;另说是西汉时受封博望侯的张骞曾乘星槎到过而名。槎者,又作“浮槎”“星槎”,古代木筏也。东晋王嘉《拾遗记》谓:“尧时有巨槎,浮于西海,槎上有光若星月,槎浮四海,十二月一周天,名贯月槎、挂星槎”,是古代人们用于渡海、航海的交通工具。

c48467a09fcb48c0a3251c727848c2d5.Jpeg

南翔镇水利交通图(1988年)部分,可见“中槎浦河”

据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的“张骞寻河源”句,唐代的一些诗作,如杜甫的诗中就有“乘槎消息近,无处问张骞”句,清嘉庆《南翔镇志》所录唐戴叔伦的《白鹤寺访慧上人》诗中有“仙槎江口槎溪寺,几度停舟访未能”句,这些虽是人们的臆想和附会,都成为人们相传“张骞曾乘槎到过南翔”的传说。昔时南翔东侧有3条河流,分别名为“上槎浦”“中槎浦”和“下槎浦”,并将流贯镇中的上槎浦旁那株柯干虬枝、回绕两岸、上可行人的古树,命为“博望仙槎”,清嘉庆《南翔镇志》中更将其列为“第一古迹”。

8dfacef42d084cd0922f462675af0d5b.Jpeg

南翔镇图(原载清嘉庆《南翔镇志》),可见“仙槎桥”

元至正十一年(1351)在树旁建桥,名为“仙槎桥”。元弘济和尚《博望槎》:“使槎西泝河源去,却转天潢海上回。不独葡萄曾得种,当时还带竺书来。”明刘峰《仙槎桥怀古》:“浦上人家近市饶,浦中流水不通潮。仙槎一去无消息,秋风秋雨满石桥。”

3c54295f92f547d7a47cb6dfefaa9649.Jpeg

南翔集镇图(1988年)部分,可见“仙槎桥”

以后,因此得名的古桥古迹就更多了,仙槎桥南有“槎南桥”,跨中槎浦的有“槎浦桥”,韩世忠所建烽火墩名“鹤槎山”等等。

31881763bcc94a9da1e1a0b3022a511f.Jpeg

2004年扩建的丰翔路中槎浦桥

三条河流南北纵向,都南通吴淞江,北辗转而连娄江、通长江,三河原是吴淞江的自然支流。五代吴越国钱镠大力治水,沿吴淞江开南北纵浦三十六条,东西辟塘辟沥,筑圩营田。自此,三河便成为通江通海的大浦,并向北向西可达嘉定、苏州。显然,当时南翔也是一个海舶往来、兼有海运内航和渔盐之利的地方。

 

                                                                                                                                                                                 来源:《南翔镇志(1988~2011)》

                          整理:王健欣